时间:2025-04-30
当代电影声音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如何平衡?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有哪些新趋势?日前,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举办“现场同期录音工艺与技术”主题大师讲座。中国电影数字制作协会理事、金鸡奖最佳录音奖得主刘旭,中国电影声音制作者联盟成员、知名录音技术指导张诗野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为视觉媒体声音设计专业师生带来一场融合技术解析、实战经验与行业前瞻的深度课堂。两位业界导师不仅现场演示了同期录音设备,还分享了大量片场实战经验与前沿技术理念,更结合《流浪地球》《沙丘》等国内外影视案例,探讨了声音创作、听觉艺术与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刘旭(左):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影艺创中心电影声音指导/录音师,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流浪地球》);代表作品有《流浪地球》《金刚川》《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苏乞儿》《归来》《爸爸去哪儿》《雨中的树》《山楂树之恋》等
▷张诗野(右):录音技术支持、音频工程师、生态/声景录音师、「睿客行x师爷报告主理人、<鹤鸣于野·野外录音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参与作品有《流浪地球》系列、《金刚川》《长津湖》《志愿军》系列、《阿修罗》《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爸爸去哪儿》《向往的生活》《天赐的声音》等真人秀
讲座开始前,视觉媒体声音设计专业主任Ray H. Zhao, CAS 赵昊阳带领刘旭与张诗野深入观摩了专业教学课堂,并就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作为国内多所高校的客座讲师,刘旭对温影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坦言:“相较于传统高校,温影在声音设计人才培养上的最大优势在于对实践的重视。”他进一步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影视行业对从业者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理论的价值,形成对声音美学的深层认知。而温影的人才培养方式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土壤,这种模式是行业一直非常期待和认同的。”
张诗野以影视同期录音的两大核心系统——录音车与录音背包为切入点,详细拆解了设备构成与功能适配逻辑,详解内穿线话筒杆、无线基站、三方通话设备等专业工具的应用场景,并分享20余种辅助设备的操作技巧,包括可变角度话筒杆的声场适配、极寒天气设备保温方案、无线话筒防蹭降噪方法等,展现了影视录音中“看不见的功夫”:设备选择需根据拍摄场景、预算规模和技术目标动态调整,使用者不仅熟悉硬件参数,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工艺逻辑。张诗野鼓励同学们在校期间要尽量多对不同型号的设备进行对比测试,建立丰富的听觉经验和提升听觉美感,同时培养在复杂现场的问题解决能力。
刘旭以《流浪地球》头盔内景录音为例,系统阐释揭秘复杂场景下声音设计的底层逻辑。他强调:“工具选择必须服务于叙事目标”——例如,同期录音时,主话筒需覆盖全景,短枪话筒捕捉细节,而音乐录音棚的多轨录制思维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声音架构能力。对于学生担忧的技术替代焦虑,刘旭给出定心丸:“再先进的技术也取代不了人的审美判断。”他以虚拟拍摄为例指出,尽管LED屏背景的机械噪音可通过算法处理,但角色情绪的微妙变化仍依赖现场录音师的实时感知。他特别对比后期配音与同期声的差异:“后期配音技术指标完美,却丢失了空间赋予表演的生命力——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完美’作品总缺口气。”他寄语温影学子:身为录音师,无论你的职业边界在哪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冗余准备,甚至解决问题的想法。
这场持续四个多小时的行业对话,既是技术经验的传递,也是行业精神的延续。刘旭与张诗野两位业界导师从实战经验出发,为温影新一代声音创作者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扎实掌握技术是基础,保持热爱才能应对行业变化,提升审美能力才能突破创作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