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30
4月16日晚,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AI系列讲座首场活动在406报告厅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以“视听重生:全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影像与认知革新”为主题,特邀电影制片人、前腾讯影业副总裁、万达影视副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行业导师陈洪伟担任主讲嘉宾。活动由温影产业拓展部总监韦翔东主持,吸引了上海大学各院系师生、沪上影视行业从业者及多位跨领域创作者到场,共同探讨AI技术对视听语言重构、影视产业生态转型及认知模式的深远影响。在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前瞻性讲座中,既有技术拆解与案例实证,亦包含哲学思辨与产业预判,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温影副院长陈晓达在开场致辞中对陈洪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这场融合创作方法论与认知革新的高质量分享一定能为到场观众打开“技术赋能”的思维盲区,并鼓励同学们积极互动,激发出更多创新洞见。
讲座伊始,陈洪伟现场播放了两段其指导学生创作的AI生成视频作品,直观展现了2023年以来AI生成技术的飞跃式进展,并延伸到当前AI影像创作的认知误区:陷入“一键生成”的幻想,忽略创作的本质是意图表达。陈洪伟强调AI创作并非AI的独立创作,而是使用者技术实践的产物,他表示:“AI是概率生成工具,创作者需在反复调试中捕捉‘意外之喜’。”陈洪伟援引电影史的经典案例,指出传统影视创作本身就包含不确定性,鼓励创作者应接纳和利用AI的随机性,在反复人机交互的“共振跃迁”中,实现“七分控制、三分失控”的创作平衡。
谈及AI技术对于传统视听产业的冲击,陈洪伟认为不仅需要审视电影产业本身,还应该关注数字化和AI技术如何重塑思维和认知模式。“数字技术通过碎片化、高密度、强交互的信息流,正在重塑人类的思维模式——这种底层认知革命,远比技术工具迭代更具颠覆性。”基于“全数字化时代”的宏观背景,陈洪伟将电影本质重新定义为“高品质视听数字信息流”,并强调其中的关键要素:视听品质和信息流动性。他指出,AI生成技术打破了现实拍摄的物理限制,使光影、声效等元素可通过算法无限延展,陈洪伟用“算法电影”来形容这一创作趋势:AI生成工具让人人都能通过视听语言进行创作,从“表达”走向“共创”,形成全新的交互模式。
传统电影工业的线性创作流程正被AI技术解构——当生成式AI能够直接输出视听内容时,可能会产生新的工作流。陈洪伟在讲座中大胆设想:“视听语言叙事将成为未来的创作主体形态”。讲座现场,陈洪伟分享了他在AI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做法:利用AI工具的效率优势,用AI实现“趋电影化”的视听语言教学。学生通过AI生成分镜、重构经典影片预告片,在“技术试错—审美筛选—思维迭代”的循环中掌握创作规律。他提出未来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元认知能力”,创作者既需深度理解视听语言,更要掌握与AI“思维共振”的方法,实现从技能培训到思维训练的跨越。
互动交流环节,陈洪伟与现场师生围绕未来叙事模式的多元化、发行模式的转型及产业政策适配性展开深度对话。他建议同学们在深度AI交互中培养创作审美,同时增强传统视听创作技法,"AI电影的本质,绝不仅仅是给传统电影产业打补丁",面对这样的全面数字化信息时代,陈宏伟鼓励大家重新构建新的未来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