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1
9月2日下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后,贾樟柯院长为新生们带来了“开学第一课”。刚刚结束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师班工作的贾院长,为温影师生分享了国际影坛的最新动态。他谈到,世界各地优秀的电影人仍在密切关注现实议题,并通过电影做出及时回应。他鼓励青年创作者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与实践,在追寻“电影的唯一性”的同时,积极吸收新的视听经验,以新的电影方法和语言呈现新的现实。课程最后,贾院长现场为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创作作业:用简单的工具拍摄纪录短片,直接走入生活现场进行捕捉,从而培养对影像的敏感度,体验电影的“生长性”。
以下为本次课堂的实录摘编,与大家分享贾院长的创作思考与实践心得,以及他对未来影像的观察。
01.学院是最有效率的电影学习场所
学院不仅让我们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方法,更促使我们持续思考:究竟要拍什么样的电影?关注哪些真正值得表达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做到“言之有物”。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通过密集的课程,系统教授电影拍摄的方法、流程与技巧;同时借助交流、广泛观影以及个人主动探索,帮助我们建立与客观世界的深刻关联,从而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同时,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学院这样,能够如此集中地将志同道合、特别是同龄人汇聚在同一屋檐下。这里有学摄影的、学录音的,各个专业门类齐全,你们能在职业起步阶段就形成一种“共同体”,共同走出一条更宽广的电影之路。
02.年轻创作者拥有感受现实“坚硬”的优势
年轻创作者刚进入行业,正处于就业与探索的起步阶段,所接触的社会现实往往更为“坚硬”,而这种真实的冲击感正是创作的宝贵源泉。相比已有二十多年行业经验、资源丰富但感知可能渐趋钝化的成熟导演,年轻人更容易被现实触动。重要的是,当这种触动发生时,要学会将其中蕴含的故事种子或情感种子细心培育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
03.年轻导演需警惕“从电影到电影”的误区
我们都是从影迷成长起来的,各有偏爱的类型与导演,这很正常。但需警惕的是,年轻导演有时会陷入“从电影到电影”的误区:忽视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转而通过创作去复现某种喜欢的电影感觉或类型。这样的作品往往缺乏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应当回到自身的切身感受,将其转化为崭新的观察与表达,通过电影为世界传递新的信息——这才是电影艺术的价值。
04.电影人的工作本质是感受与表达
我们的工作本质是感受与表达。首先要感受情感、人性与社会,应比常人更敏锐地感知最新的社会变化与人的状态;进而通过作品将捕捉到的信息传递给更多人,形成文化结果。一部电影除了形式的表达,更根本的是创作者的洞察力以及对现实思考的深度,这决定了我们最终能走多远。大家要在表达内容上持续用力,形成一种表达的习惯。很多认知和感受需要通过书写将其固定、发展并深化。
05.短片创作:从“解决问题”到“建立作品意识”
在校期间拍摄短片,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哪怕只有三五分钟,重点不在于成片结果,而在于通过实践积累电影经验、形成真实认知——每一次拍摄,都应切实解决某些技术或知识层面的具体问题。只有熟练驾驭导演的基本工作,才可能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表达,融入个人想法,建立“作品意识”。短片虽短,却是一个完整载体,可融入你的人文观察、电影语言探索、叙事方法与美学追求。这是一个辩证成长的过程:不必因早期作品不完美而气馁,也应在技术问题解决后,主动培养更高的创作意识。
06.电影史是电影人的基本功
每一位电影工作者,无论从事导演、摄影或表演,都应对电影发展脉络有总体把握。了解电影史,能使我们对影像、新技术以及当下生活保持更敏锐的感知。电影史帮助我们站在历史角度审视创新,分清何为真正的新意,何为继承,何为陈词滥调。尤其当下,传统电影语言难以完全解释现代人的生活与心理,电影史成为重要坐标,帮助我们判定工作的角度与位置,系统地了解这门艺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不仅能开阔眼界,也会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07.技术使用不是为了炫技
电影的发展本质上也是一部技术演进史。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关注、学习并理解新技术,例如当前广泛讨论的AI。并非所有人都必须直接用AI拍片,但它已进入行业流程,我们应积极了解、尝试——只有真正掌握新工具,才可能创作出更具个人特色与创新性的作品。技术不是为了炫技。很多电影高调展示特效,这没有问题,但技术同样可以含蓄、细腻地融入视觉表达,服务于情感与叙事。不必沦为“技术主义者”,不必一味追求视觉奇观,而应让技术与题材、内容及个人风格深度结合。
08.在更宽广的媒介范畴中保持创作自由
好的导演从不轻视其他视听类型,反而从中汲取灵感。今天我们虽聚焦电影,但实则处于更大的视听范畴中——剧集、短视频、游戏等都在利用视听媒介进行情感与信息传播。因此,我们既要学习电影史,也需关注视听模式的整体演变。将自我定位为“视听作者”而非仅“电影工作者”,能使我们在新媒体快速崛起的时代保持更自由的创作心态,获得更宽广的工作维度。
09.电影的“生长性”
电影并不完成于剧本阶段。拍摄的过程,正是你对人物和故事进一步了解的过程。现场的种种状况、演员的呈现、场景中的细节,都会带来新的灵感。如果你有纪录片经验,就会更敏捷地捕捉这些“生长”出来的内容,而不是机械地按镜头列表逐一实现。这时你完成的就不再是从文本到影像的机械转换,而是一场创造性的转化。这种应变为电影注入活力,带来那种宝贵的“生长性”。
以上内容根据贾樟柯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院长课堂内容实录整理而成,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获取授权。我们期待与更多电影爱好者分享贾院长的深刻见解和行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