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填补人才缺口,行业标准铺设制作盲道!无障碍电影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担当

时间:2021-06-18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视障人群是上海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群体。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是普通影迷的节日,也是视障人士的节日。本届电影节期间,抗疫题材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就专门制作了无障碍版本,让更多视障人士共享光影之魅的同时,也传递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温度。然而,目前上海的无障碍电影发展得如何?专业人才培养是否紧缺?制作流程与行业技术是否达到了标准化?种种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基于此,6月17日下午,中国盲人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译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借着上影节的东风,发起了一场无障碍电影论坛。业内专家齐聚,围绕“光影有爱,精彩无碍”的主题,就中国电影的无障碍化发展展开了交流。

 

无障碍观影,上海早已走在前列

 

什么是无障碍电影?简单地说,就是在不影响原作品内容的情况下,在电影声音空白的地方,用口述影像的方式将电影的画面进行解说,同时添加听障字幕、手语翻译画面,消除视障听障人群因生理局限而带来的观影障碍的电影。

 

在上海这片中国电影的沃土,无障碍电影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据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黄一庆介绍,上海从2008年开始就在进行无障碍电影的推广工作,从社区为盲人讲电影,到举办商业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再到视障人士、普通观众共同观影,上海的无障碍观影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尽管有着数百部的无障碍电影存量、50家无障碍影院,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内无障碍电影仍然存在着服务渠道单一,专业人才极度短缺,规范化、标准化不够等现实问题。

 

活动现场,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杨骅就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这是2019年发布的《视障人士在线社交报告》,其中提到,“超过92%的视障用户在手机中安装了音视频APP,36%的视障用户每天使用音视频APP时间超过1小时,30%超过2小时;34%的视障用户上网目的是看视频。”这样的数据让杨骅清晰地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无障碍观影,首先要做到“平台无障碍”“内容无障碍”,这就需要在线上完善可兼容辅助技术操作,线下完善购票选座等服务。

 

发展空间潜力十足,人才短缺是最大阻力

 

而这一切都要依托丰富的人才储备。可从目前来看,国内无障碍电影的专业人才缺口还很大。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共有1700万视障人群,2700万听障人群,无障碍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并非易事,需要一支从选片、撰稿到制作、推广的专业队伍,这又涉及到配音、脚本撰写、场景分解等多项专业技能,需要长时间的培育。”

 

 

除此之外,无障碍电影的从业者还需要具备深刻的同理心和爱心,专业的态度才能让专业的技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尽管困难重重,但蒋为民的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方向。比如在配音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配音演员,场景分解上有专业的编剧,脚本撰写对应熟识电影剧本拆解的副导演。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作为一家专业的影视院校,将全力关注无障碍电影的发展,无论是从技能技术的提升,还是人文理念的素质灌溉,未来,学院都将不遗余力为我们的无障碍电影输送更多专业人才。”蒋为民说。

 

“行业标准”惊喜亮相,视效大片或许不再有碍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两会期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贾樟柯导演就提出了“发展无障碍电影事业”的提案,倡导无障碍电影标准的建立。今年,英国大学教授也曾建议奥斯卡设立专门的奖项致敬口述影像,无障碍电影制作的标准化,正受到全球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可喜的是,上海已经悄然迈出了这一步。此次论坛现场,新鲜出炉的《无障碍文娱作品制作流程与技术标准》就首次亮相,并提交中国盲人协会申请团标。这也意味着,今后在国内,无障碍文娱作品的制作有了更加规范化的行业标准。而随着技术的升级、专业人才储备的日益丰富,蒋为民相信,未来,视障、听障人士不仅可以看到无障碍版的剧情片,还能欣赏到更多视效大片的魅力。

 

视障人群是上海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群体。关注残障人士的文化艺术生活,让所有观众都能分享展映影片的艺术魅力,这是蒋为民、黄一庆和无数电影人的梦想,也是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贯坚持的惠民努力。而在一部部无障碍电影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担当。

 

部分为主办方供图。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王卫朋